学习中医 | 失传的导引按蹻

干体力活、打架受伤、练武也容易受伤,日常生活跌打扭伤的很常见,而用跌打简单的几天就能搞定,费用也不高。一般的骨折,先用手法复位,然后敷药,喝药,三个月基本也就痊愈了。在这一块,跌打比西医骨伤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。正因如此,美国的某些州,早就已经承认中医跌打了,比针灸早得多。
多数跌打大夫都没什么文化,但大多数都是学武之人。不过也有不少跌打大夫,是名门之后或一代宗师,比如黄飞鸿、郑怀贤、何竹林、李广海等等,桃李也是满天下。
跌打医馆的特色就是,平易近人,门面十分简陋,多数都是做街坊生意,基本全年无休。但也有国内外慕名而来的求医者,可以说是门庭若市。跌打医治的对象,主要是穷苦的劳动人民,所以收费很低,都是用便宜的草药或药酒,其余全靠手法处理。比如脱臼,大夫复位之后,就给你一瓶药酒,回去擦几天就好了。我有几位同学骨折过,全部都是用跌打治好的,完好如初。
由于时代变迁,跌打面临着失传的危险。一方面,多数下一代不愿意接手,又苦又累又脏;另一方面,愿意学的人很难取得行医资格,只能私下行医。而学中医的年轻人普遍不了解跌打,没有机会接触学习。
按蹻是需要别人才能做的治疗,而导引则是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的治疗方法。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,在导引术的发展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。
春秋战国时期,就有从事养生的专业术士,即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家。《黄帝内经?上古天真论》曰:“余闻上古有真人者,提契天地,把握阴阳,呼吸精气,独立守神,肌肉若一,故能寿敝天地,无有终时,此其道生!”神仙家,追求的便是真人之境界,其中的代表人物为彭祖、赤松子、王子乔等。
一般人都知道彭祖,知道他是华夏最长寿之人,传说寿高八百。实际上,彭祖应为氏族之称,不是指一个人,而是指一个擅长养生、长寿的家族。整个家族,自尧帝起,历夏朝、商朝,到商朝末年被灭。由于彭祖这个氏族精于养生,族中长寿之人辈出,并以此而名闻于世,于是逐渐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的传说并流布于后世。
晋代葛洪撰写的《神仙传》记载,“殷王得彭祖之术,屡欲灭之,乃下令国中,有传祖之道者,诛之。又欲害祖以绝之,祖知则去,不知所亡。”也就是说,殷末武丁王欲独占长寿之术,阴谋消灭彭祖,于是彭祖便隐姓埋名,四散流亡。
值得一提的是,葛洪著《肘后备急方》,其中记载“青蒿一握,以水二升渍,绞取汁,尽服之”,寥寥数字更是启发了当代医药学家屠呦呦,研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。
而彭祖的长寿之术又是什么呢?
其中之一,便是导引术,早期也被称为柔家术。《庄子·刻意》中记载:“吹呴呼吸,熊经鸟伸,导引之士,养形之人,彭祖、寿、考、老者之所好也。”
四处流亡的彭祖,隐姓埋名,传说李姓便为彭祖之后代,当时最著名的便是老子。据传一部分彭祖后人最终流亡到了古印度,将导引术带到了印度,成为了瑜伽术的始祖。
一般认为,中印交往始于秦,所以古印度称中国为“秦”。而译音造成的原始语音失真,是文化传播中经常发生的事。音译成梵文记音为chini,ch读 “气”,i读“衣”,chin读为一个音节“秦”,后面i是拖音。但后人不知原委,把chini分为两个音节chi和ni,而且误读chi为“支”,再反译为汉字就成了“脂尼”,看不出是“秦”的译音了。就这样,“秦”转辗音译再反译回来,却变成了“脂尼”、“支那”、“羌那”。而我们对古印度的称呼,先是身毒,唐三藏往西取经的时候又成了天竺。
而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、麦哲伦完成环球旅行之前,西方到达东方必须通过陆路,所以西方先认识的文明古国是印度,同时也对远东的中国十分憧憬。然后西方人从印度人那,学到了中国的名称,便是chini,最终又变成了china。
所以,“彭流民”成了“婆罗门”,而瑜伽正是古代婆罗门教洁净身心的炼养术。瑜伽始祖为rishis,应为“李祖氏”或“老祖氏”的音误,柔家术则变成了瑜珈术。
根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《导引图》,许多都与今天瑜伽的体式十分相近,所以可能性很大。
到了汉代,由于帝王贵族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和对黄老之学的提倡,促进了导引术的进一步发展。最突出的表现有二种:一是导引为医家和养生家广泛采用,二是导引专著的问世和流行。这些专著讲述导引行气的具体方法,既可健身,又能治病,开始有“气沉丹田”的说法了。
导引术的发展,远比其它中医治疗手段来得发达,在汉初便有导引学教材。1984年湖北江陵县张家山汉墓出土了导引术专著《引书》,全书内容丰富,体系严谨,共分五部分。第一部分阐述四季养生之道;第二部分对各种导引术式进行解说;第三部分为导引治病处方;第四部分为健身导引;第五部分叙述人生病的原因及防治之道。
后来医圣张仲景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对导引也有所讲述,今人所学的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其实是由后人整理分拆成两本书。
最早导引术只在贵族达人之间流传,后普通老百姓也开始参与。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根据“熊经鸟伸”的前人经验,模仿五种动物,编创了简便易行的“五禽戏”,作为导引健身法,流传至今已有近两千年。
《三国志》记载,“广陵吴普、彭城樊阿皆从佗学。普依准佗治,多所全济。佗语普曰:‘得劳动,但不当使极尔。动摇则谷气得消,血脉流通,病不得生,譬犹户枢不朽是也。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,熊颈鸱顾,引挽腰体,动诸关节,以求难老。吾有一术,名五禽之戏:一曰虎,二曰鹿,三曰熊,四曰猿,五曰鸟。亦以除疾,并利蹄足,以当导引。体中不快,起作一禽之戏,沾濡汗出,因上著粉,身体轻便,腹中欲食。’普施行之,年九十余,耳目聪明,齿牙完坚。”
大意是:华佗教学生吴普,告诫要劳动,但不能过度,并传授他五禽戏。吴普照办,健健康康活到九十多岁。
汉朝末年,道家衍生出道教这一本土宗教。当时,发起黄巾起义的张角言“苍天已死黄天当立”,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教主。道教继承了道家养生思想,继续发展导引术,又形成炼丹术,一为内丹,二为外丹。外丹即为服用的药物,两晋时期流传甚广的“五石散”,就是一种。不少东晋名士,包括王羲之、嵇康,都是五石散的忠实爱好者。虽然通过服食外丹来延年益寿是痴心妄想,但也可以说外丹是药物研发的雏形。
内丹术经道教人士发展,逐渐进入高深莫测的境界,与老百姓所知的导引术脱离,故仅在少数人中流传。如相传为老子所著的《黄庭经》提出了黄庭宫和上中下三丹田的概念。坊间一般认为,下丹为关元穴,中丹为膻中穴,上丹为印堂穴。痴迷炼外丹的葛洪,也是道教人士,他写的《抱朴子》记载了不少导引养生法。葛洪的徒弟陶弘景著有《养性延命录》,整理了自古以来的导引资料,华佗五禽戏的口诀便出于此。
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编撰《诸病源侯论》吸收了前人的导引养生和导引治病的经验和方法,论述了1727种病侯,并附有“养生方导引法”。
到了宋朝,八段锦面世,相传为岳飞所创,是一套前后连贯、简便易行,可以反复练习的体操。八段锦分立式和坐式两种,有导语歌诀便于记忆,因此迅速发展,出现了四段锦、六段锦、十二段锦、十六段锦、二十四段锦。
导引术的历史,就跟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悠久,但发展至今,导引术逐渐为人所遗忘,就连学中医之人多数也不知道导引术的存在,失去了一种行之有效又简便易行的治病方法。但其实现代的广播体操,便是脱胎于古代的导引术。而古往今来,长寿的养生家,没有一个不修行导引术的。学习中医 | 失传的导引按蹻
前文提到大禹治水,史书记载“在外治水十三年,三过家门而不入”,可谓为黎民百姓,鞠躬尽瘁死而后已。在漫长的治水生涯中,大禹难免受到湿气的侵蚀,或许患上我们今日所说的风湿一病。家有老人得风湿的话都会知道,刮风下雨早知道。
不仅大禹如此,据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上古时代,由于天常阴雨,水道淤塞,沼泽遍地,先民们常年居住在这种潮湿阴冷的地方,导致人体气血淤滞,筋骨萎缩,腿脚发肿,行动困难。于是尧帝便创编了一种舞蹈,教人用舞蹈来宣导气血,通利关节,消除腿脚肿痛之病。这大概便是导引的雏形。
《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》曰,“中央者,其地平以湿,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,其民食杂而不劳,故其病多痿厥寒热,其治宜导引按蹻”。其中,按跷即是用手和脚来为病人治疗的方式,按是用手,跷是用脚。意思就是吃得多动得少,居住环境湿气重的人,容易得“痿厥寒热”这样的病。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也说到了“痿厥”,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……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肾,春为痿厥,奉生者少。”大概意思是冬天不闭藏,春天就会痿厥。
农村俗语,“冬天麦盖三层被,来年枕着馒头睡”。是说如果冬天大雪纷飞的话,可以给农作物盖上厚厚的一层棉被,而且还能杀掉土地里的病虫,春天庄稼就会到更好的成长。痿厥,就是病恹恹的样子,精力不济,精神萎靡。这与现代人常居空调环境,饮食不节,嗜食生冷的现状很吻合,最适合用导引和按蹻的方式治疗。
由于早期的生活条件极其简陋,衣不蔽体、餐风露宿,外界条件对身体的影响很大,导引按蹻或许是当时最重要的治疗手段。因为中草药仍未成熟,还是单方药(即一味药),也没有针,所以导引按蹻应该也是中医历史最悠久的。但是非常可惜,如今很少中医懂得导引按蹻术。尤其按蹻,难得遇到厉害的。
按蹻并非今天所说的按摩,因为无穴位之分,而是靠手脚去感知病人的身体状况,可以说是相当高级的享受,也是非常考究操作者技术的。这种技术,不是靠理论就能学好的,而是靠临床实践,摸得越多、按得越多,技术就越厉害,但也相当辛苦。
按蹻后来继续发展,分出穴位、经络推拿等今天常见的治疗方法,如今在大众眼里已经沦为按摩放松的一种方法,毫无地位,当然与疗效也有关系。但另一个分支跌打,即治疗刀枪外伤、慢性劳损、内伤、骨折等等,还在发光发热,只是城市里很难寻得踪影。

为您推荐